課後複習五分鐘的力量

「對書呆子好一點,你未來很可能會為他工作。」

這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曾經說過的一句話。他為了創業,大學讀到一半選擇休學,因此,許多人以為他會認定上學和讀書不重要,但事實卻正好相反。

有些學生儘管下課鐘響,也會持續沉浸在讀書世界裡,不為所動。他們不理會那些一聽到鐘聲響起便衝出教室朝福利社奔去的同學,只默默地坐在位子上溫習功課。他們經常被同學嘲諷是只知道讀書的書呆子,但正如比爾蓋茲所言,這些專注力強的人成功機率高,是我們需要好好建立關係的未來人脈。

 

學霸們通常不會一下課就馬上從坐位起身,很多都會當場再複習一遍,就算只是短短的時間也會善加利用。一名以資優生身分進入首爾大學的學霸就曾分享過,自己的讀書秘訣就是「每到下課,並不立即起身,而是先花五分鐘複習剛剛課堂上所學的內容,接著才花剩餘的五分鐘來休息」。

上完課後馬上利用五分鐘複習的學習有效性,是經過實驗證明的;受試組分成A、B兩組,A組同學要在課後立刻花五分鐘進行複習,B組則不必複習,六週後這兩組同學進行了一場測驗,結果A組比B組高出1.5倍的記憶率。

1.5倍是非常大的差異,如果換算成分數,等於是其他人拿50分,我卻能拿75分的意思,不是嗎?

A組課後複習五分鐘 vs. B組課後不複習 → A組學生的記憶率提升1.5倍

複習是不可或缺的事項,不論如何都得進行,但如果是在學習完新知後過幾個月,到了臨考前才翻開來複習的話呢?想必一定會面臨「這到底在說什麼?」或者「我真的有學過這些內容嗎?」等納悶情形,因為你會對那些內容毫無印象,宛如初次閱讀般感到生疏。

 
 
 

反之,如果是在課後馬上複習,幾乎不會有失憶的情形發生,因為才聽過老師講解的內容,立刻複習,瞬間便能理解與彙整資訊。儘管有些麻煩,學習完馬上複習,絕對會比考試迫在眉睫才來重讀,來得更為順利且學習效果好。

  • 間隔效果與複習五分鐘

就算是相同的內容,間隔一段時間再重新複習會更有效,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「間隔效果」,各位只要運用一點點間隔效果,便能達成更有效的學習。那麼,究竟該如何設定間隔呢?方法其實早已公諸於世。

下面這張複習週期表,是由心智圖發明者東尼.博贊所提出,透過表格可以發現,隨著複習次數提升、間隔時間越長,複習時間就越短,從頭到尾總共只花16分鐘左右複習,就能完全掌握上課一小時的內容。

如果想要把上課所學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,日後在考試或生活上都能使用的話,絕對不能只複習一遍就草草結束,打從一開始就應該先設定好要以多久為間隔複習五次,再來開始讀書。

 
P_133
Photo Credit: 如何出版
讀45分鐘,休息十分鐘,複習五分鐘

透過前述內容,我們了解到上完課以後複習五分鐘,學習效果最高的事實。此外,透過最佳複習週期表,我們也發現第一次複習要先休息十分鐘後,再複習五分鐘。趁此教大家我整理出來的簡單操作法;假設連續讀了50分鐘的書以後,休息十分鐘,接下來就要變成讀45分鐘,休息十分鐘,然後再花五分鐘來複習剛剛讀過的內容。

若能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,就不一定要增加讀書的時間,在讀書總時數維持不變的情況下,提早五分鐘結束,再休息十分鐘,然後把那提早休息的五分鐘改成用來複習,這樣的學習效果遠比連續讀50分鐘後休息,卻沒複習來得有效果。

要是長期以這種方式進行學習,就等於是每一次開始讀書前五分鐘,都是在複習先前面讀過的45分鐘的內容,而這也跟課堂結束後進行的五分鐘複習,是一樣的。

第一次

第二次

第三次

複習五分鐘

讀45分鐘

休息十分鐘

複習五分鐘

讀45分鐘

休息十分鐘

複習五分鐘

讀45分鐘

讀50分鐘

休息

讀50分鐘

休息

讀50分鐘

假設以複習三次為例,第二欄只區分出讀書與休息,最終,三次讀書結果都一樣會以「讀50分鐘,休息十分鐘」的模式進行學習。

如果你的專注力特別好,就不一定要按照上述方式「50分鐘讀書、十分鐘休息」來進行,將讀書時間改成1.5小時或兩小時,甚至是三小時都無所謂,只要按照讀書結束時間來設定休息時間與複習時間即可。如果讀書時間變長,那就不一定是休息十分鐘、複習五分鐘,改成休息20分鐘、複習十分鐘亦可。

不過,不能因為自己的專注力高超,就讓讀書時間沒極限,這樣做一樣沒效率。如果要設定較長的讀書時間,最多以各位準備的考試科目中,考試時間最長的那一科時數來設定即可,因為在面對實際考試時,也要能一次發揮那麼久的專注力才行。

以韓國大學聯考為例,數學考試時間100分鐘是所有考試科目中最長的,所以至少要練習到可以持續專注100分鐘才行,就算平日是以50分鐘為間隔進行學習,考試將近時,還是需要改成以100分鐘為單位來溫習功課。(編注:台灣的大學指考每一科的考試時間都以80分鐘為限。)

我總是以複習作為讀書的開始,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,要是在複習過程中發現任何不清楚的地方,會先徹底弄懂這些部分,再開始學習新的內容。因為若沒弄懂既有問題,再多學習新知,也只是徒勞,不可能完全理解。帶著未解的問題持續學習新進度,就像是一座磚塊砌成的城堡,卻有著許多洞一樣,隨時都可能瓦解崩塌。

 

因此,切記一定要利用五分鐘的複習時間結束上一段學習,換句話說,就是要利用五分鐘的複習來開啟下一段學習。

把最佳複習週期變成讀書習慣

高三那年,我不僅每天都會徹底搞懂上課所學內容,甚至還背得滾瓜爛熟。各位知道我是如何辦到的嗎?秘訣就是「反覆複習」。

首先,我會趁課堂上老師暫時休息的空檔,在腦中反覆複習剛剛老師講的內容,因為不會有任何一位老師能喋喋不休的連續講一整堂課,中間一定會有至少一分鐘喝口水的時間,而且這樣的空檔其實還不少,因此,我都會利用這種零碎時間來標出重點內容及不太理解的地方。

然後,每到下課時間,我都不會馬上從座位起身,而是把剛才做的筆記重新複習一遍,雖然感覺上好像會花很多時間,但其實一小時的課程,重點並沒有想像中的多,因此,只要有認真聽課,在重點處做出圓圈標記或畫上底線,三分鐘便能充分複習完畢。

 

至於自習時間,我通常會利用第一節自習課來複習,把書本上的重點筆記謄寫到依科目分類整齊的筆記本上。第一次做的筆記,因為是在課堂上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快速抄寫在教科書上,難免因理解不完全,寫得雜亂無章,但是藉由重新謄寫過可以把筆記內容條理分明,整理得一目瞭然。

通常這種重點筆記本我都會帶回家,每晚睡前一定透過那些筆記本確認完當天所學內容才入眠,有時甚至會看到睡著,只好隔天早上醒來再重看一遍。

週末則是利用教科書的目錄學習,由於是假日時間,可以擁有一連串的溫習時間,此時,我就會著重在透過目錄掌握各項科目的整體內容。讀書時我們很容易把焦點放在細節上,反而忽略了整體,等於是見樹不見林,像這種時候就可以參考課本目錄,將各個小單元與每堂課所學的進度做串聯,這樣不僅能增加理解的廣度,還能加深記憶。

當你在反覆進行這些過程時,到了某個階段便會發現考試日期已近,而在面對一學年四次的期中考與期末考,則會比平時更專注於複習,不厭其煩的重複溫習好幾遍。因此,每到考試期間的密集複習,加上平日就有的複習習慣,總學習量都會締造接近滿分的考試成績。

複習次數

距離上一次複習間隔

複習時間點

第一次

十分鐘

下課時間

第二次

24小時

隔天早上

第三次

七天

週末第一件事

第四次

30天

考試期間

第五次

六個月

放假第一件事

不過算一算,我究竟都複習了幾遍呢?上下課時間、自習時間、睡前、隔天早上、週末、考試期間,就算扣除掉考試期間的密集複習次數,也已經複習七遍,只要都有確實複習,不可能拿不到滿分。

如果可以複習到這種地步,就等於已具備了推甄、指考等大考項目所需的龐大學習能力,只要把指考時所需要的思考邏輯和解題技巧練熟,短期內便能使指考成績一躍而上。

相關書摘 ►《翻轉成績與人生的學霸養成術》:如何將過動兒培養成人類史上最強游泳冠軍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eadread20202020 的頭像
    readread20202020

    知識就是力量💪🏽 凡事都有秘訣! 📚㊙

    readread202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