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小西發來幾個大哭的表情包,「跟人交流溝通太難了,尤其是當你不知道如何回話的時候,真是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……」
原來小西突然被安排跟一位不熟悉的同事一起出差,她平時個性比較沉默,不知道跟同事聊些什麼合適,只能尷尬地坐在一邊看手機。之後還是同事主動挑起話題,但她越著急越不知道如何接話,只能簡單地回應「嗯嗯」「是啊」,然後又陷入了靜默,在一旁如坐針氈。
經常聽人強調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人打交道的能力,我們也都明白交流溝通的重要性,可很多時候不知道跟人聊什麼,也有些時候沒說上幾句就冷場,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接別人的話。碰到這些狀況別急著給自己貼上「不善交際」的標籤,任何技能都是可以習得的,今天分享日本暢銷書作家山口拓朗的《好好接話》一書中的三個技巧,多多練習相信你也能成功克服「說話恐懼」。
1.日常小事鍛鍊「回應」好習慣
許多人提及過這樣的狀況:跟別人聊天有時候會卡殼,不清楚到底該如何回應對方,交談於是陷入了僵局。如果你也曾經有過這種情況,想改變自己從而讓別人覺得自己是一個會聊天的人,可以從日常小事開始,對他人的發言或事情主動做出回應。
比如說,看見對方髮型和平常不同,主動問一句:「呀,你是不是換新髮型啦?」
碰見同事笑逐顏開地走進辦公室,感嘆一句:「今天心情真好呀!」
外出聚餐時,評價一兩句「這家菜品真漂亮」「這家餐廳環境真不錯啊」之類的話語。
再比如,微風吹過時輕聲說:「真舒服啊。」
乘地鐵時,可以說:「今天人真多呢。」
是不是覺得說這些話有什麼意義呢?其實,愉快地閒聊本身就不用追求意義。持續這樣鍛鍊,當有人跟你說話時,就能快速給予回應了。而當周圍人發現你平時都在以積極開朗的態度看待事物時,他們也會認為跟你說話不會被忽視或冷淡對待。
2.「七大話題」放口袋,遇誰都能聊得開
俗話說,有備無患,交談許多時候也是需要做準備工作的。文章開頭的小西,如果能在出差前有意識地收集一些話題,也不至於與同事尷尬相對無話可說了。
聊那些話題可以不冷場又不會顯得突兀呢?山口拓朗在書中分享了七大話題:
安全話題,能用來結束對話:工作、天氣、健康、新聞、演藝、街道、交通。容易有同感的話題,可提升彼此情感:年齡、時代、出生地、居住地、共同的朋友、熟人、家庭。
聊得起來的話題,聚餐時派得上用場:食物、餐廳。
稱讚對方,引出他感興趣的話題:時尚、美容、體形、減肥、健康。
能讓對方開心的話題,可明白對方價值觀、了解其人品:興趣、技能。
隨意的話題,話題不受限,隨處都好用:周邊的人、事物、風景、發生的事情。
分享心情的話題,用於增進雙方感情:高興、生氣、哀傷、快樂等心情。
出門常備這七大話題,再也不怕沒說話。
3.「不說話很糟糕」只是你的一廂情願
與他人相處時,如果兩個人都不說話,你會如坐針氈感覺特別煎熬嗎?這個時候是不是想拚命找話題好打破沉默呢?
很多人有過這個感覺。對於不擅長聊天的人來說,陷入沉默就如同承受著嚴刑拷打。但山本拓朗卻提出,對於擅長講話的人來說,沉默是建立彼此信賴關係的機會。
想想看,當你跟好朋友、家人、戀人在一起時,兩個人幾分鐘沒說話也不會感覺不舒服,反而會享受這種愜意。感情深厚的人在一起,無需刻意找話題。
情緒是會互相傳染的,如果你覺得沒話可聊時很尷尬,對方也會不自在。如果你拋開「沒話說很糟糕」這種負面想法,坦然以對,對方也會感覺輕鬆和安心。正如山本拓朗在書中所說,「懂得享受沉默,就能降低對談話的惶恐不安。」
聊天的天賦並非與生俱來,但那又怎樣呢?沒有幾個人是這樣。正如美國社交大師基思·法拉奇所說:
「很多人認為與他人暢快地聊天是一種天性,一種得天獨厚的特性。這種說法雖然能寬慰人,但是完全不正確,交流是一種後天培養的技能。」
交流不是洪水猛獸,溝通完全可以學習。在日常小事中鍛鍊回應的習慣、提前準備話題,能夠避免自己在與人交談時卡殼。如果一旦陷入沉默,也可以調整心態,用輕鬆的氛圍感染對方。
如果你不希望一輩子都害怕與人說話,試試看這三種方法吧。
轉載請註明來源:今天頭條
留言列表